《白氏先世说(一)》
作者 白福祥
颛顼之裔 祝融之后巍巍我族 始自白公
我祖白公讳胜,楚人。楚先祖出自黄帝,黄帝的儿子叫昌意,昌意的儿子叫颛顼,颛顼号高阳。高阳生称(音春),居亳(故城在今洛阳偃师县),称生卷章,卷章生重黎,重黎为帝喾(ku),号高辛氏居火正,甚有功,能光融天下,帝喾命曰祝融。共工氏作乱,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,帝乃诛重黎,而以其弟吴回复居火正,仍为祝融。吴回祝融生陆终,陆终娶鬼方氏为妻,生六子,第六子叫季连,季连生附沮(ju),附沮生穴熊,穴熊生鬻熊,鬻熊子熊丽,始封于雎山之间。熊丽生熊狂。熊狂子熊绎参加岐阳之会,周成王与诸侯会盟,熊绎置茅蕝、设望表,与鲜卑人共同守燎有功。周成王以子男(爵位)之田封熊绎于楚蛮,赐姓“芈”。封邑于丹阳(故城在今姊归县东南)。熊绎始以“芈”为姓,初建都于丹阳。熊绎子熊艾始为楚君。
白公父曰建,楚平王之子,平王元年(公元前528年)立为太子。太子建十五岁时,平王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。无忌先归,说平王曰:“秦女好,可自娶,为太子更求。”平王听之,自娶秦女。
《庄子集释》说:“白公名胜,楚平王之孙,太子建之子也。平王信费无忌之谗言,纳秦女而疏太子。周景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523年),太子建守城父,娶郑女而生胜。”
公元前520年楚平王九年,宋有华氏之乱,太子建忠厚之人,不愿搅合其中,与子胥转道赴郑。郑人甚善之。太子建又適晋,晋早有灭郑之心,见太子建从郑来,晋顷公对太子建曰:“太子既善郑,郑信太子。太子能为我内应,而我攻其外,灭郑而封太子。”太子不得脱,无奈只得则谎应。太子还郑不事晋,晋多次派谍(谍,军中反间也。)来催,无果。晋恨,逐用重金贿太子佣人(受雇用的人),佣人阴告太子反。郑定公与子产昏,周景王二十五年(太子建22岁),冤杀太子建。建有子名胜,伍胥携五岁公孙胜奔吴。
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,楚为获喘息之机会,怕伍子胥重谋来伐,楚使包胥致函求伍胥,曰:“昔,子胥之所当仇者,费无忌也,楚既诛无忌灭其族,昭王又使人谢先王之过,而勉汝归也。”伍子胥复信说:“今太子建有子胜避祸漂泊在吴已三十余年,寄人篱下,未有寸土,尔若招胜回,侍奉太子之祀,某敢不退避吾的怨恨吗!”申包胥得书呈令尹子西,子西知楚废嫡立庶,废长立幼对太子建愧多。但因叶子高(沈诸梁)竭力进谗阻挠,使子西心存芥蒂,又怕伍子胥领兵再来搅扰攻伐,遂招迎公孙胜归楚。
公孙胜归楚后,令尹子西听叶子高谗心有余悸,未善待公孙胜,虽封胜为“巢大夫”(巢地今安徽巢县,实属吴辖),命胜居荒蛮贫瘠的息地(在今河南息县东南临吴处)。公孙胜在息县东南的荒原上筑城、立庙,负子之责,供奉祈祷先父亡灵。且卑身下士,无骄贤,大斛出、轻斤两入。庇护百姓爱民如子,深得白邑人们的爱戴。四乡八邻迁此落户者多,众皆尊称公孙胜为白公。
公元前486年楚惠王三年,白公虽已回楚则无法消除刻在心头的杀父之仇,欲请子西伐郑,以雪父冤,子西搪塞无果。
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,卫国剑手石乞投白公。白公又向子西请命,愿带自己家中护兵为前锋攻郑。子西答应,但迟迟未能发兵。
公元前480年楚惠王九年。冬,晋国的赵鞅领兵伐郑,郑告急于楚。胜喜曰:“郑人就在这里,仇人离我不远矣。”然令尹子西受郑巨贿,乃穷一国之兵救郑,晋退,子西与郑签订同盟。白公闻讯大怒,道:“子西答应我伐郑,言犹在耳竟发兵救郑,欺我甚矣!”由是与子西有隙。自忖,若要伐郑,必先杀子西,否则他必然再会阻挠,哪能复仇?
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,六月,吴国攻打楚邑慎(今安徽颖上北),被白公击溃。胜献吴捷入郢。秋七月,在朝与子西争辩言语不和,且无法压抑三十多年的杀父之仇,新仇旧恨涌来,杀子西,囚惠王。事为妥,圉公阳穴墙负楚惠王走昭夫人宫。石乞进言曰:“烧仓,杀王。不然不得成。”胜答曰:“错矣,杀王不吉,焚仓而无物何能守备?”胜未从,为匡朝政,自立为楚王。拥权未稳,叶子高(沈诸梁)自蔡州率方城外军来,由城北入,恰遇箴尹固率领部众要投靠白公,叶说反了箴尹固,两人鼓噪而进与白公战。白公战不及,肝肠寸断,隐荆山自缢,饮恨黄泉。叶子高拘石乞,逼问白公之死处。石乞对曰:“余知其死所,而长者(白公)嘱,余勿言。” 叶曰:“不言,将烹!”乞曰:“此事克则为卿,不克则烹,固其所也,何害?” 叶子高烹石乞。白公弟王孙燕携家人奔吴地頯黄 (今安徽宣城境)。是年孔丘故于鲁。
《史記》载:“白公勝,太子建之子,平王之嫡長孫也。平王受費無忌誘,奪建其妻而欲殺之,建故出奔。勝時又未有罪,校之昭王之生,其出尤正子西,无遜昭王,而应立為君。”
《庄子集释》说:“胜怨郑人杀父,请兵报仇,频请不允,遂起兵反。胜非欲取国代王也,所为父报仇者为发愤快志尔,挟匕首以冲仇人之匈,固为要俱靡而已耳,固非冀生,匡时报父仇,名显于四夷,妇孺恸哭崩城。”
郭沫若在其主编的《中国史稿·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》中说:白公胜的夺权是春秋时代楚国新兴势力发动的一次革命。白公胜是楚平王太子建之子,因父在楚受谗,逃至郑又被郑人所冤杀,故对楚王室和郑国怀有复仇心理,回国后即请求令尹子西讨伐郑国,子西不理会白公胜要求,而和郑结盟。白公胜难以容忍,发难后即杀子西、子期,并劫持楚惠王,子闾不肯接受王位,又杀子闾。在王室专政、公子辅政的楚国,白公胜这次发难,又不能不具有向旧势力的代表及楚王室展开夺权的性质。白公胜在斗争中采取“大斗斛以出,轻斤两以内”、 “卑身下士、不敢骄贤”的政策,这正是春秋社会阶级关系大变动的产物,反映了在楚国这一古老的大国里,也出现了新的斗争内容,因而白公胜事件,在“作乱”的形式下,却赋有新的时代意义,在一定程度上,表达了新兴势力要求冲决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愿望。白公胜在关键时刻,犹豫不定,未采纳“焚库、弑王”的建议,延误时机,导致速败。白公胜夺权斗争的失败,影响是很深远的。他使楚国逐步衰弱下去了。
白居易《重修白公墓碑记》记:公讳胜,其先芈姓,楚公族也!楚平王太子建遭谗奔郑,郑人误杀之。建子胜与伍员(子胥)奔吴。惠王立,诏公返楚,以为巢大夫,封白邑,号白公,因氏焉。公思报父仇,请兵伐郑,惠王许之而兵未起。适晋伐郑,郑求救于楚,令尹子西受赂与郑盟,公乃大怒。及周敬王四十一年(公元前479)七月遣部将石乞袭杀子西于朝,劫惠王,踞郢都,立为王。会叶子高救楚,公兵败殒于山,石乞葬之,其地无知之者。公享年四十五,子五,曰:乙、丙、已、降、张,四子奔秦,咸为名将。幼子居楚,湮祀焉。洎大和五年(831)正月,余守河南,前相国、武昌军节度使元稹书至,言部属于荆山之谷瞻拜公之墓垅,及楚简公之佩剑铭。土人云:公九世孙起拔郢拜祖于此,云云。余狂喜不置曰:此诚天助也!易曰: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我白氏先祖之兆,逾千载,于今问世,此非天意耶?公孤眠江汉间,地处僻壤,为祭祀计,族亲议迁葬。遂遣敏中、景受奉公之灵至东都,其年五月五日安神于龙门西山之南阜,礼也。
明代白良辅《白公懿行碑记》记:维我白氏,盖出皇轩。厥后载德硕茂,弘业功深,延派绪分,封侯作相,绵史昭烈,始自白公。公讳胜,楚太子建元子,封白邑,号白公,以为氏。周景王二十二年生,周敬王四十一年卒,享年四十有五。《史记》载:惠王二年,胜为巢大夫,号白公。昔太子建亡郑,郑人杀之。公及长,欲雪父仇。六年,公请令尹子西伐郑未果。八年,晋伐郑,郑求救楚,子西受贿欲援之。公忿,命猛士石乞袭杀子西,劫惠王,公为王。叶子高闻之,率部围宫。天不与时,公亡于山。叶虏乞,询公终处,石乞云:事成为卿,败而烹,固其职。由是,人莫知公之所终。公四子乙、丙、巳、降为秦将,名显关中。曾孙圭,经商有术,闻于列国,秦汉贾奉其治生祖,宋真宗封其商圣。九世孙起,为秦王前驱,下六国,因功封武安君。盖先王之烈,故后嗣其昌。逮至唐季大和五年,裔孙乐天任河南尹,曾访公墓,元稹告其所在,遂自荆山迁公灵于洛师,葬龙门山南。刊贞石以颂德,庶微音之永传。余生也晚,瞻碑遐思,数典岂敢忘祖,是为记,词曰:峨峨列岳,莫之与嵩。滔滔鸿绪,载茂时英。纬文理略,经武擒勍。象衍藩衍,勿忘白公。
我说:“先祖白公,弃小义,雪大耻,名垂於後世,何悲!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?”
词曰:夸父有弓难射月,娲皇有石难补天,精禽况瘁东海填,祖宗功绩藏心间。
白公妻姬氏,周文王之后,生于周敬王二年(公元前518年)白公殁,姬氏与弟王孙燕携长孙澍,居頯(音:kui)黄,后至周(今洛阳)。卒于周威烈王九年(公元前417年),初葬洛阳北邙山之阳,后迁与白公合茔于龙门西山。
汉《列女贞姬传》载:贞姬者,楚白公胜之妻也,白公死、其妻纺绩不嫁,吴王(夫差)闻其美且有行,使大夫持金百镒、白璧一双以聘焉。以辎屏三十乘迎之,将以为夫人。大夫致帑,白妻辞之曰:“白公生之时,妾幸得充后宫执萁扫。掌衣屐、扶枕席托为姬匹。白公不幸而死,妾愿守其坟墓,以终天年。今王赐金璧之聘,夫人之位,非愚妾之所闻也。且夫弃义从欲者污也,见利忘死者贪也。夫贪污之人王何以为哉?妾闻之忠臣不借人之力,贞女不假人以色,岂独事生若此哉,于死者亦然。妾既不仁不能从死,今又去而嫁,不亦太甚乎?”遂辞聘而不行。吴王知其贤、守节有义,号曰贞姬。列女贞姬节名盛誉吴楚。今贞节牌坊尤在。颂曰:白公之妻,守寡纺绩,吴王美之,聘以金璧,妻操固行,虽死不易,君子大之,美其嘉绩。
贞姬者姬姓,周人也,周人以后稷(黄帝之后)为祖。春秋时,周王室姓姬,姬本黄帝裔,故尧赐姓姬也。周人以后稷(黄帝之后)为祖,亦姓姬。又如:姬国(姬姓之国。指周王朝);姬化(周文王姬昌的德化);姬公(周公姬旦;周文王姬昌);姬文(周文王) 。
白公长子乙,生于周敬王十七年(公元前503年)。父卒,昆仲四人奔秦,受秦厉公善待,征战有功后封大夫,弟丙受督尉,巳、降(音:hong)皆受将。昆仲四人屡建功勋名震关中,乙卒于周威烈王二年(公元前424年)。葬咸阳城东十五里渭河北原。
白公长孙澍,生于周敬王三十二年(公元前488年),公幼随祖母居吴十二载,得祖母亲自教诲,博览群书。及长随祖母至周(洛阳)以商为业,替父侍奉祖母有德声。长念祖父之厚德,花甲之年携子孙一众赴白邑祭祀太子庙,至荆山谒白公墓。卒于周威烈王十八年(公元前408年),葬洛阳城东北十里邙山之阳。
白公胜曾孙澍长子圭,圭出生在洛阳,自幼获曾祖母贞氏呵护读书演习兵书,及长随父澍经商在雒,经商有术,名昌列国,历代商贾均尊奉其为“治生之祖”,宋真宗封其为商圣。
《史记》载:“白圭,周人也。当魏文侯时,李克务尽地力,而白圭乐观变,人取我与。夫岁孰取穀,予之丝漆;茧出取帛絮,予之食。太阴在卯,穰;明岁衰恶。至午,旱;明岁美。至酉,穰;明岁衰恶。至子,大旱;明岁美,有水。至卯,积著率岁倍。欲长钱,取下穀;长石斗,取上种。能薄饮食,忍嗜欲,节衣服,与用事僮仆同苦乐,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。故曰:‘吾治生产,犹伊尹、吕尚之谋,孙吴用兵,商鞅行法是也。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,勇不足以决断,仁不能以取予,彊不能有所守,虽欲学吾术,终不告之矣。’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。白圭其有所试矣,能试有所长,非苟而已也。”
另说:白圭,魏相国伐中山,公慈善不忍百姓遭受战火,故撤兵。魏王不仅不怪,反而赠夜光璧,欲继续留用,但白圭因此内疚,辞官为商。
白圭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,根据古代岁星纪年法和五行思想,认为天时的好坏与农业的丰歉有关,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。每一周期为十二年,周期开始的第一年总是大丰收,其后两年“衰恶”,第四年旱,再后两年小丰收,第七年又是大丰收,而后两年又“衰恶”,第十年大旱,继而又是两年小丰收,如此反复,以至无穷。在此基础上,白圭提出经商贸易致富的“治生之术”。基本原则是“乐观时变”,依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,实行“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”。看准时机后要当机立断,“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”。他一再强调善于经商的人要有丰富的学识。说:“要有伊尹、吕尚之谋,要象孙吴用兵、商鞅行法那样,精于运筹和制断。”又说:“智不足与权变,勇不足以决断,仁不能以取予,强不能有所守,虽欲学吾术,终不告之矣。”
白圭的经商理念是:“欲长钱,取下谷,长石斗,取上种。”意思是说如果为了省钱而买谷物自己吃,就买差一些的谷物;如果是为了做种子来年丰收,那就请买上等的种子。他不但为对方着想,还计划得合情合理,既要节俭,又要丰产。
白圭将经济的重要性等同于政治和军事,他最早将孙子兵法的学说融入于经商之道。他认为经商不但需要大智大勇的素质,更要有仁义之心肠。他认为, “时贱而买,虽贵已贱,时贵而卖,虽贱已贵。”他常说。潇洒从商,坦然为贾,搏击于商海不能见利忘义。在他的一生中,他总是构想着商路的开拓、经营的改进、货物的储存与运输和培养商贾人才。目前来洛阳寻找“治生堂”祭拜白圭的人络绎不绝。洛阳俨然是儒商心目中的圣地。
《汉书》中说白圭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,即“天下言治生者祖”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。圭尝曰:“人弃我取,人取我予,我治生尤伊吕之治国、孙吴之用兵。”
欢迎光临 白氏公益论坛 (http://zhbsgy.com/foru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